厂房设备升级老板身兼多职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近一倍,人力成本上涨35%,橡胶制品本应涨价,可是由于要与国外涌入的大品牌产品竞争,却不敢涨价。2011年,青岛红石特种橡胶制品厂总经理管凤贵感觉压力很大。尽管当下小微企业处境普遍艰难,管凤贵依然升级了设备,“产品质量上去了,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
15日,在青岛黄岛区的一间普通厂房里,五六名工人正忙碌着,用橡胶生产机器使用的传送带。管凤贵和记者说,一吨橡胶可以生产2万米传送带,普通传送带最低2元/米,可以卖4万元。可是一吨橡胶的价格就要2.5万元,再加上人工成本、机器、厂房费用,基本不挣钱。“原材料是上涨最快的,去年6月份最低时1.8万元一吨,今年最高时涨到3.3万元一吨,这两个月价格刚刚下降到2.5万元。”管凤贵说。
原材料上涨到3.3万元一吨时,就有一些企业撑不住倒闭了,因为原材料涨价,最直接的就是压低利润,没有利润了,企业机器空转也毫无意义。他坦言,最开始橡胶行业利润很可观,十几年前,最高利润能达到50%。这是指生产高端产品的时候,高端产品价格高,有的传送带卖到17元一米,相比2元一米的普通传送带,利润就高了,但是这种高品质的传送带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做的。一般企业利润也在30%左右,而现在企业利润如果能达到7%,那就非常好了。
管凤贵称,橡胶行业竞争非常厉害,几乎没办法提价。而且从这两年开始,国外橡胶制品开始涌入,这是公司竞争的最大对手。这种情况下,继续提价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在原材料上涨一倍至最高点33000元时,制品也仅提价10%,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才提价的。
据了解,公司共有22名职工,人力成本也是一个大头。“去年男工每人每天100元,女工每人每天70元,今年男工涨到135元,女工涨到85元。”管凤贵说,加上奖金,一名男工如果全勤每月能拿到近5000元,而且工人的“五险一金”都很齐全,公司还管一顿午餐,开销非常大。
为了缩减人力成本,管凤贵开始身兼多职,除了管理公司以外,他也会自己研发机器设备,根据看到的设备,加上自己的改装绘图打造。“找人打造的设备,比购买的成品设备价格实惠公道三分之一,一台100万元的设备就能节省30万元。”管凤贵说。另外,他还自己研发橡胶配方,配方一般是工程师来研制,但是请一名工程师一年要10万至15万元。为了省下这笔钱,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硬是学会研发橡胶配方这种专业要求极高的事情。
管凤贵的女儿管慧玉和记者说,橡胶制品企业是产业链的中间企业,一头连着原料供应,一头连着成品销售如果哪个环节不通,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因此也成了最受气的环节。进货时企业不仅不允许赊账,还不许用票据付款,只能用现金。而卖货时企业全部是赊账,有部分是票据付款,要几个月才能取现,如果想要提前取钱,就要自己贴现,每1万元又要损失600多元,一旦不灵,企业就很难发展。而且目前企业外债很多,现在有200万元货款没收回来,其中有几十万已经是死账了,那些企业已经倒闭,想要回钱来基本没门。
看到不少小微企业倒闭,管凤贵也非常发愁,明年决定花200万元改造厂房设备,“设备精了,产品质量就能提高,可以与国外产品抗衡,在竞争中就能存活。”另外,他引进的一台100万元的设备,能够大大减少80%的人工,原来需要七个人工作的炼胶车间,仅留一个人看电脑,这样就能节省出六个人的人力成本,按每人每月4000元计算,一年就能节省近30万元,三年就能节省出设备的资金来,而且人力成本不断上涨,说不定两年就能回本。
原材料价格最高上涨近一倍,而且忽高忽低。人力成本不停上涨,不涨留不住人。原料供应商只要现金,成品销售商却赊账,身处中间环节的这家企业只能接受这种局面,自己想办法周转。由于处在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的夹缝间,这家橡胶制品企业没办法享受国家减税政策。所有的这些困境都压在老板管凤贵这位60岁的老人身上。
令人高兴的是,这家企业虽背负多重压力,但仍然顽强生长,上新的设备,减少人工成本,使生产机械化。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不仅让每件橡胶制品超过国家标准,而且还让没有国标的产品有了固定的标准,引得周围企业纷纷效仿,过硬的橡胶制品质量让其拥有不少客户支持,这是该企业在艰难的2011年稳立不倒的原因。这也给小微企业树立了一个榜样,除了需要各种外界环境辅助,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产品是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