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2019年12月30日是仪征化纤一期工程“涤纶一厂”聚酯装置投料开车一次成功35周年纪念日,也是该装置代表仪征化纤入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三组)”邮票发行30年。
聚酯部一装置高级技师、原涤纶一厂酯化岗位甲班班长张利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我们岗位就在现场,一张办公桌搁在反应釜下面,大家不畏严寒酷暑,克服困难,日夜奋战,当第一条聚酯生产线投产,第一包聚酯切片披红挂彩走下生产线、敲锣打鼓报喜时,仪化人终结了中国人凭票买布的历史,实现了每年为全国人民增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服的目标,那兴高采烈的心情至今难忘……
作为中国石化最大的聚酯产品生产部门——仪征化纤聚酯部共有14条生产线,其中一装置的三条生产线年底投产,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5年来,仪化聚酯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革新创造精神,不断在老装置上精耕细作,使这些早该报废的老装置,依然焕发着青春活力,持续为企业创效。
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公司注重不断的提高员工技术。公司通过职工夜校、周学月考、技师讲堂和实操验收等方式,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不间断的培训,技术人员也经常深入现场发现生产瓶颈、处理问题,做好传帮带,提高了全员技术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针对职工年龄老化、转岗职工和新进厂大学生多的问题,他们采取岗位实际操作和理论辅导“双导师”师带徒方式,加快人员技术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了现场的管理上的水准和装置运行稳定性。
通过职工日常巡检过程中的“望闻问切”,通过状态监测系统连续跟踪设备正常运行数据,通过实行预防性维护,废品率从十年前的0.76‰下降到了0.44‰;排废量从1028.69吨下降到了581.89吨。
装置停车大修也是一次全面技术升级改造过程。本着“当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仪化公司充分的利用每次检修机会,解决生产线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系统性问题。
1984年聚酯装置第一包切片产出后,这套引进设备先天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也激起了仪化人改造洋设备的想法:1990年企业决定聚酯10%增容改造,1992年聚酯增容10%项目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994年12月国家对聚酯增容10%项目改造成功验收,仪化人从没有停止技改的脚步......
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技术改造解决了装置运行的瓶颈,提升了运行平稳率,装置从建成初期,德国人要求的一年一次大修,到如今的四年一次大修,不仅延长了单次运行周期,聚酯20%、30%增容改造和10万吨/年聚酯装备技术国产化也相继获得成功。一装置聚酯单条线万吨。
他带领班组成员在一直在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同时,通过精细管理,杜绝一切浪费;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突破;通过班组成本核算,让班组每个成员清楚自己操作的岗位“有哪些指标、该怎么来控制”。30多年来,张炳华完成了上百项技术革新,很多还获了奖。
在该装置有一个“红领巾阀”至今仍在使用。那是1984年5月,江苏省八百万少先队员以小主人翁精神“关心四化建设,支援重点工程”,集资一万八千五百十一元三角五分捐赠给仪化公司,其中一部分钱用于购买聚酯“浆料出口三通阀”。
近十年来,一装置聚酯切片耗能下降了20%,用工减少了70%。聚酯部开发了26个切片新品,与短纤部联合开发了99个短纤和中空新产品,实现了高浓度母粒的国内首选和国内高端市场原料首选仪化料的口碑。
仪化聚酯投产的35年,也是一轮轮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35年,仪化人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完善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个人,做强高端业务、做大优势业务、改善常规业务、淘汰落后业务,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仪征化纤建设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在中国石化产业布局中保持主体地位的“百年老店”。
1982年初,我来到仪征化纤工地,见证并记录 了公司近4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
40多年来,公司也只是在1994年公司投产十周年和2018年公司建厂40周年时,搞过两次厂庆活动。仪化公司干部职员一直在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管理创新、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默默耕耘,奋勇拼搏。
在庆祝公司投产35周年之际,在公司党委宣传部和聚酯部的支持下,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写、拍摄、整理、编辑了此篇章,献给仪化公司职工、家属和建设者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